当我想要完整地梳理2015年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时,我失败了。
那索性不谈具体的一件件事,谈谈这些事之后的想法吧。
我曾用“天翻地覆”概括2014年,今天的我想用“忙”概括2015年。
在过去的一年,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,认为今天的自己已经最忙了,然后事实告诉我,这样的忙碌程度只会随着时间不断突破上限。
这一年来,自己承担着不同的角色,我试图做好每一项工作,却在这过程中越发认识到,“一个人同时做好三件事”是不现实的。
取舍之间,不仅考验着选择困难者的思考,也考验着犹豫不决者的决心。
2015年1月1日凌晨的外滩,昏黄的灯光,远处的急救车声,关了门的店铺,打不通的电话,逐渐散开的人群。1月1日上午九时,阳光一如往常地洒在黄浦江上,外白渡桥的人寥寥。——那事怕是此生都不会忘记了。
在办活动中,我经常很“不幸”地遇到各种突发情况,越来越明白plan B的重要性。
细致地考虑各种突发状况之后,常常会淡然地看着它出事。
2015年,做了一些毫无功利回报的事。
现在回忆起来,我想,目的完全不同的人还是不要一起共事了。
总有人愿意“水”,那就让他一个人“水”。
或许不要倾注过多的心血在某一件事上,尤其是需要和别人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时,一个人的全心投入可能让另一个人有“做不好”的压力,亦或是,一个人乐在其中捞得好处而另一个人身心俱疲无人知晓。
眼高手低大概是不少人的通病,自己实打实地做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现障碍那么多,困难那么多。这个时候的坚持尤其显得可贵。
如果清楚有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,那就学会自己对自己客观评价,不妄自菲薄,也不妄自尊大。
自我的认同感或许才是我行动的最大的原动力。做自己热爱的事,做完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。
诱惑越来越多,每个人的日程表安排得越来越满,有多少人还能保留着当年的纯粹呢。
当一件事情不能带来任何功利回报的时候,时间紧张的我们,还有多少人愿意做呢?
以后的我还会做这些事吗?
多少人在利益下权威下不自觉地弯下了腰呢。
人与人之间需要去除偏见,相互理解。
很多事没有解释的机会,我相信我看到的世界始终是不完整的,就像有时明知误会已经产生,费劲周折的解释却显得是如此无力而多余。
今年最开心的课应该是跨专业的那门课吧。老师讲得很有意思,把略知一二的公共事件中剖析开来,印象最深的共同点是——这些事都是多因一果。
就像只有小孩才分对错,单选题的答案显然没法概括这个复杂的世界和复杂的人。
深夜伏案的时候,往往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
是因为夜晚的宁静吗,还是经历了一天的琐事。
我不太能确定未来前进的方向,于是会用力地尝试各种可能。
这就像,我用力地抛下无数个赌注,却无法预知结果。
有时候悲观本身会带来最大的惊喜。
“否极”和“泰来”,有时候二者的时间间隔比较长。
付出与回报亦然吧。
不要谈钱。
不谈也不行,那就说清楚。
习惯有时意味着麻木,
保持对这个世界一定的敏感。
不随意指责别人认死理,
先想想我有没有蛮不讲理。
削减欲望,切莫避重就轻。
保持一颗感恩的心。
不断对自己反思。
规律作息。
勿忘初心。
不拖延。
视频相关链接:
腾讯视频-校官方上传
B站-无广告
微信推送-校官方发布
文章链接:
微信推送原文
PS:如需引用,还望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