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常说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可我觉得,“授人以渔”还远远不够,尤其身处这个知识高速迭代的新时代。
何为“授人以法”,这里的“法”指的是“自学到渔的方法”。
这是一个比“渔”更高级的东西,因为有了它,我们不仅可以学到“渔”,还能学到“自己获得其他新知的能力”。
古时知识迭代慢,一个人在少年时学的知识,往往足够用一辈子。授人以鱼,他只能过一天,授人以渔,他能衣食无忧地走完这一生。现在却不然,知识爆炸的年代,想要跟上时代,几乎都要终身学习,小到学习新软件的使用方法,大到学习新的领域知识。即使是授人以渔,渔业也可能更新换代,甚至被替代与消失——授人以渔也过不好这一生。
这个月,我去青少年编程教育公司实习去了。
去之前,我挺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,但对于“青少年”尤其小学生而言,他们究竟该不该学编程,该学到什么,我该教会他们什么——对于这些问题,我还很困惑。
其实,这些困惑也一直都在——这十多年的学习生涯,甚至从出生起,我们该不该学一个东西,该学到什么,该被教会些什么——这些问题一直都在。
或许,这几周的体验与思考让我有了初步的答案。
老师会引导,学生跟随其后,学到的是方法。
老师会灌输,学生待在下面,学到的是知识。
知识会忘,方法却不会。
就像带人走路,你引路一般地慢慢教会同伴,如何看路标,看方向,了解寻找终点的思路,他下次也能自己找到那儿。但是,如果你把同伴一下子带到目的地,那他下次单独去,会有点懵。
这其实很像我们学过的很多知识,具体的信息我们已经遗忘——具体到那个地方的路线不记得了,但我会找到“去地图上任一点的路线”——我仍然会很快地掌握甚至运用那个具体信息。
当然,如果仅仅是“应试”,那可能除了一瞬间的记忆与留下的分数之外,真的别无所获。
所以其实具体的知识没那么重要,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,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。
行为习惯有助于坚持而不懈地拼搏。
思考能力有助于挖掘深度,寻到规律。
自学能力有助于拓展广度,掌握新知。
其实说起来可能略显抽象。
好的行为习惯更多的是为了正向的基础积累。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,便具备其惯性,之后的保持相对轻而易举,而一个个好习惯的累积,便使得他做具体的某一件事时,不需要刻意地为此付出什么特别的努力,因为那些好习惯已经让他习以为常,自然而然,轻松搞定。这样的好习惯也使得人能够坚持不懈——或许他都不觉得那是坚持——“只是习惯而已啊”。
思考能力是举一反三与一题多解。从一件事情类比到另一些事情,从一些事情归纳到一条规律,从一件事情看到更多的事情……思考能力提高了单次“做题”的有效利用率。
自学能力是探索,发现,甚至是创造。“君子性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”,不管是借助外力,借助工具,还是自己去从头开始勇敢地探索,能够独立地从纷繁信息中获得到自己需要的,甚至联想到前人未发现的,都是自学——这能力难能可贵。
“越来越觉得学具体的知识没有那么重要”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孩童身上,在他们不掌握学习方法的时候,获取具体的知识不是目的,只是手段,是工具——他们靠这些知识锻炼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。
这是那些具体知识最大的价值。
所以青少年该不该学编程呢?我觉得随意。
该学到什么呢?我觉得是思路——是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。
我该教会他们什么呢?具体的知识反倒没那么重要。
希望每个孩子可以把方法内化为思想,带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其实也可以把现在的“渔”理解为过去的“鱼”,我说的“法”理解为过去的“渔”。
希望我也能真正地授人以渔吧!
也祝愿孩童有一个足够真善美的童年,竖起强大的屏障,在未来的日子里,用自身的力量接纳或者改变这世界的假恶丑。
或许是这样吧。